Iron and Wine(Samuel Beam)也是一種隱藏不住的人物,這個大器晚成的男人成名之前是一名電影老師,在佛羅里達州立大學任教。1999年Beam有了一臺四軌機,于是躲在臥室里搗鼓一些lo-fi小玩意兒成了他的一大愛好。一開始這只是個消磨時光的法子,跟其他人看電視一樣,繼而他驚訝地發(fā)現自己竟然有那么多的歌要寫,靈感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以至于四軌機報廢了,不得不添置一臺電腦。后來被Sup Pop公司發(fā)現。 網絡上對Beam的評介也是很好的:很難說清楚Iron and Wine的音樂風格。藍草和另類鄉(xiāng)村的根基,田園牧歌般的沉思默想,從某種程度上與Nick Drake、Sparklehorse遙相呼應。以詩意雋永的語言表達極為個人化的生活感受,思想的內向性。純粹的空心吉他加上清澈的聲音,這便是 iron and wine,很簡單的旋律,讓人慢慢地安靜下來,可以讓自己靜下心來思考,,撫平混亂思緒,很奇妙的音樂。 假如沒有Sup Pop公司一次偶然的聆聽,Iron and Wine也許至今仍在他的臥室里自娛自樂。作為專業(yè)的樂迷,Sup Pop的高層人士徹底被征服了,出于職業(yè)的敏銳,他們立刻明白這也是大眾尋找已久的聲音。經過幾個月苦口婆心的勸說,Beam終于將自己積攢的,足夠兩張專輯長度的作品寄給了Sop Pop。公司最初的想法是將小樣按原樣做成兩張CD發(fā)行,仍舊是出于職業(yè)的敏銳,他們意識到這樣做似乎對樂迷太過慷慨。在Beam的協助下,十二首感覺互相契合的曲目被精心挑選出來,于是有了Iron and Wine 02年的處女作“The Creek Drank the Cradle”。 Beam 帶氣聲的演唱、輕輕撥動的原聲吉他、偶爾一點滑棒和班卓琴就是“The Creek Drank the Cradle”的全部。沒有任何燦爛的樂句,也無心刻意給音樂罩上朦朧的面紗,Iron and Wine是如此淡薄自然,那來自簡單歌曲內核的美傾瀉而出,Beam擁抱這些音符,讓它們背后的悲傷輕輕在半空中飄蕩。開場曲“Lion’s Mane”立刻就將你的呼吸帶走,因為Beam的聲音那么純潔,那么美。一首接一首,一個找到了內心與外部世界平衡點的男人平靜地講著生活的瑣屑,撫摸曾經疼痛的傷口?!癠pward over the Mountain”是一封杜撰的寫給母親的聲淚俱下的信;“Weary Memory”是對逝去的愛情微帶疼痛的回首;“Rooster Moans”領我們重溫清爽的阿帕拉契民謠;“Muddy Hymnal”有著Neil Young式的亮麗的調子……一個自然主義者發(fā)掘人與世界的關系,伏在你的耳邊告訴你蘊藏其中的希望。這是一張懷舊的唱片,個人與公共記憶的混合,共同還原出古老的美國南部風情畫。田園牧歌般的生活情境、心照不宣的族群禮儀,所謂傳統(tǒng)價值在輕柔、催眠的音樂與犀利、深刻的歌詞所形成的巨大張力間突顯無遺。 Iron and Wine要重新找回美麗的南方丟失的崇高。 與“The Creek Drank the Cradle”同時期的其他一些作品,被集結成EP “The Sea and the Rhythm”于2003年秋天發(fā)行。閃光的旋律,令人心醉神迷的美,五首歌都好得足以出現在正式專輯中?!癇eneath the Balcony”和“Jesus the Mexican Boy”有著牽動你每根神經的旋律,后者更成為Iron and Wine最受歡迎的曲目;而“Someday the Waves”的悠揚能夠緊緊將你握起,余音不絕,繞梁三日。二十一分鐘安靜而甜蜜的痛楚,“The Sea and the Rhythm”讓苦苦等待Iron and Wine下一張專輯的樂迷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2004年的“Our Endless Numbered Days”是Iron and Wine的第一張錄音室專輯,它意味著Beam完成了從業(yè)余愛好者到音樂家的轉變。專輯的音色干凈,簡潔的編配讓Beam的聲音和歌詞成為聽眾關注的焦點。精良的技術手段絲毫沒有干擾“Our Endless Numbered Days”發(fā)自內心的簡單澄澈,Beam像是收起翅膀的天使,停在你的肩頭娓娓道來。“Naked as We Came”依然是Iron and Wine招牌式的動聽旋律,Beam的妹妹Sara貢獻了悅耳的和聲;兄妹二人生來和諧的聲線在“Fever Dream”中珠聯璧合;“Radio War”是一曲愛的挽歌,聽得人心窩生疼;“Sodom, South Georgia”讓人想起Smog、Palace這些Slowcore高手的作品,Iron and Wine足以與他們抗衡。在其他音樂家的協助下,這張專輯有了比“The Creek Drank the Cradle”更加豐富的音樂語匯,無數精致的小細節(jié)激活聽覺末梢,讓人又驚訝又感動。到底是大學教師,Beam看似不著痕跡的遣詞造句凝練而深刻,坦白、持重的語句摒棄了任何一點矯揉造作。Iron and Wine不是那種聽一耳朵就能讓你欣喜若狂或者號啕大哭的音樂,它慢慢流進你的心田,滲透下去,灌溉你,滋養(yǎng)你。 2005 年,Iron and Wine推出全新EP “Woman King”。不要以為Beam又回到臥室DIY起來,這次非但不lo-fi,Iron and Wine的音樂聽起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豐滿,制作也更加精良。豐富的和聲,大量的打擊樂、班卓琴、小提琴、鋼琴,而Beam一貫醇美的嗓音也變得更為確定、有力。圓熟的編配,流暢的器樂演奏完美地配合了Beam的演唱,他寫出的悠揚的旋律被樂隊精妙地固定下來。在Calexico等樂隊樂手的協助下,Iron and Wine聽上去完全是一支正二八經的樂隊了,更大氣的音樂避免了以往作品中偶爾流露出的偏狹與孤立。不要擔心先進的技術會損傷細枝末節(jié)的美,即便是到外太空錄音也不會改變Iron and Wine音樂的深摯淳厚。也許不能就此斷言“Woman King”是Iron and Wine藝術生涯的里程碑,因為它實在太短了,但它給了我們期待的理由,藝術家今后的價值趨向初露端倪。 “Woman King”有點概念專輯的意思:EP中的六首歌關注的都是世間最神秘最美麗的生命——女性,其中的女主角甚至可以在Beam身邊找到原型。然而他自己解釋說,這純粹是個巧合。Beam是個高產的音樂家,這些關于女性的歌分散在手頭一大堆的素材中,當他寫出EP同名曲“Woman King”時,他忽然意識到似乎可以給這些作品歸納出一個潛伏主題,于是這張事后概念EP問世。 值得一提的是,辭去教師職務專職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之后,電影依然沒有從Beam的生活中退出,甚至繼續(xù)在他的音樂中扮演重要角色。Iron and Wine的作品在電影界頗受親睞——“Garden State”的原聲中收錄了多首他的作品,“Woman King”中的“The Trapeze Artist”就是為電影“In Good Company”而寫。平面設計與攝影專業(yè)出身的Beam已經為自己的三首歌拍攝了MV,希望今后能繼續(xù)拍更多。 很難說清楚 Iron and Wine的音樂風格。藍草和另類鄉(xiāng)村的根基,田園牧歌般的沉思默想,從某種程度上與Nick Drake、Sparklehorse遙相呼應。以詩意雋永的語言表達極為個人化的生活感受,思想的內向性、深刻性讓人想起Conor Oberst和Elliot Smith的都市民謠?!霸谖掖罅拷邮懿稍L之前,我從來沒有考慮過如何給我的音樂歸類”,Beam說道,“我想我喜歡‘民謠’這個標簽。我最近意識到民謠是除了古典音樂之外的一切音樂,無論說唱還是搖滾樂都一樣,民謠就是來自民間的音樂?!? 事實上給音樂歸類只是一個類似于樂迷入門指南的東西,當Iron and Wine不落窠臼的音樂響起,相信你會有自己的判斷。音樂好,管它何門何派?涼爽的夏夜,滿天繁星照耀下寧靜的海灘,這就是第一次聽Iron and Wine時我的感受。鋼筋水泥的叢林中,我們依然可以找到釋放情感的地方,有些細膩、脆弱的情懷仍然能夠得到撫慰。幸好有音樂,這一刻,泛起的不只是音符,還有似曾相識的鄉(xiāng)愁。
日期:2007-9-25
日期:2009
日期:2002-9-24
Morning Becomes Eclectic [Live At KCRW]
日期:2011-11-25
日期:200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