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蒙根(原名:孟和達來) 性別:男 民族:蒙古族 身高:180cm 體重:80kg 籍貫:內蒙古 現住地:北京 性格:開朗、幽默、有時也沉默 最喜歡的顏色:藍色,黑色 最喜歡做的事:睡覺,聽音樂、作曲、演出 最不喜歡的事:早起 最喜歡的運動:騎馬,籃球 最喜歡的動物:馬, 小狗 最喜歡的食物:羊肉、奶酪,面條 最喜歡的歌曲作品:《綠葉對根的情意》 最喜歡的音樂作品:《辛德勒名單主題曲》 最喜歡的國外歌星:阿黛爾,仙妮亞,蝎子樂隊主唱 最喜歡的國內歌星:騰格爾、劉歡、孫楠,曹芙嘉 個人作品: 馬頭琴曲:《在路旁》、《幽默曲》、《恩》等…… 原生態(tài)藝術作品:《蒙古馬》、《額吉》等…… 歌曲:《游子拜年》、《阿媽的目光》、《想念》,《愛有主》, 《阿爸的愛是默默的思念》等…… 其中《想念》和《愛有主》榮獲第十二 十三屆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北京賽區(qū)銀獎。《阿爸的愛是默默的思念》榮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辦的全國蒙古歌曲作品比賽 銀獎。 藝術經歷: 2012年 榮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辦的全國蒙古歌曲作品比賽銀獎 2012年 中央電視臺《中國文藝》欄目錄制 2011年 中國香港參加全國非物質遺產大型文藝演出 2011年 出訪意大利演出 2011年 鳳凰衛(wèi)視華人春節(jié)晚會(國家大劇院) 2010年 參加中央電視臺《風華國樂》、《民歌中國》欄目節(jié)目錄制 2009年 內蒙古電視臺春節(jié)晚會,馬頭琴曲《恩》,歌曲《游子拜年》 2009年 參加東方衛(wèi)視《民歌大會》欄目 2009年 參加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民歌欄目錄制 2008年 在聯合國參加“聯合國之春”文化節(jié),在美國華盛頓參加“世界家庭日”活動。 2007年 多次出訪日本參加演出,應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邀請出訪愛爾蘭演出 2007年 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民歌中國》欄目錄制兩期 2007年 中央電視臺《想挑戰(zhàn)嗎》欄目(百人演奏馬頭琴) 2007年 中央空軍司令部春節(jié)晚會 2006年 參加人民大會堂首屆中國北京國示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博覽會 2006年 《天南地北赤峰人》專題采訪 2006年 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民歌中國》欄目 2005年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蒙語頻道專訪 2005年 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風華國樂》欄目 2005年 中央電視臺CCTV-3《星光大道》欄目《雪絨花》組合 2005年 內蒙古電視臺《魅力中國》欄目 2005年 北京電視臺《千年戈薩爾》大型文藝晚會 2004年 參加央視“心連心”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慶祝伊泰集團大型晚會 2003年 內蒙古電視臺“昭君文化節(jié)”大型電視晚會 2002年 內蒙古電視臺十•一大型文藝晚會 2002年 內蒙古電視臺五•四大型文藝晚會 2001年 內蒙古電視臺春節(jié)聯歡晚會 1996-2000年 內蒙古赤峰市藝術學校學習 蒙根(藝名),原名:孟和達來,出生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一個傳統的蒙古族家庭。那時大人孩子的娛樂就是家中的收音機,童年的印象總與廣播里絲絲拉拉的調臺聲、伴隨著四胡那沙啞的烏力格爾說書聲分不開。除此之外,還有阿媽哼唱的多如繁星的蒙古民歌,自幼的耳聞目染讓音樂成了蒙根身體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對音樂的夢想就像小草一樣扎根在幼小的心里。于是,十五歲那年,在父母的鼓勵下,蒙根開始在赤峰市藝術學校學習馬頭琴。 蒙根的馬頭琴演奏純熟大氣,飽含深情,現場極富感染力。他的琴聲時而激情豪邁,時而柔情似水,陽剛中不乏細膩,滂沱中又總能讓你品味出絲絲憂傷,聆聽中你的思緒不知不覺就會被帶到夢中蒼茫的蒙古大地。 除了馬頭琴,蒙根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創(chuàng)作歌手,橫跨民族、流行、原生態(tài)三界。他歌唱音域跨度大,對聲音有很好的掌控力,長調、呼麥元素的結合,加上富有情感的演繹,無疑讓蒙根的歌唱道路更加寬廣。他曾獲得第十一屆“新蓋中蓋杯”CCTV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職業(yè)組)個人單項決賽民族唱法優(yōu)秀獎,第十二屆、第十四屆全國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北京賽區(qū)通俗唱法銀獎。近年,蒙根還創(chuàng)作了《游子拜年》、《阿媽的目光》、《阿爸的愛是默默的思念》等優(yōu)秀作品。其中,與蒙古族著名詞人烏納欽合作的《阿爸的愛是默默的思念》獲得了2012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辦的“全國蒙古歌曲作品比賽”銀獎。 幾年來,蒙根多次應邀赴美國、日本、意大利、愛爾蘭、德國、比利時、梵蒂岡、新加坡(港臺地區(qū))等國家參加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動,2008年代表中國少數民族基金會 在聯合國總部參加《聯合國之春文化節(jié)》。2011年2月,參加在國家大劇院舉辦的鳳凰衛(wèi)視華人春節(jié)聯歡晚會。是王宏偉國家大劇院音樂會特約嘉賓,蔣大為、雷佳、鳳凰傳奇音樂會演出嘉賓。 正如你所看到的、聽到的,如今各種廣為流傳的“草原歌曲”成為了內蒙古之外的人了解內蒙古的主要途徑,歌詞里諸如“草原、駿馬、羊群、蔚藍、潔白、套馬桿、蒙古漢子、天堂……”等程式化的語匯為人們描繪出表面完美的草原,這些打著蒙古標簽的作品的泛濫,跟內蒙草原旅游景點的馬奶酒、馬頭琴、篝火、騎馬射箭游戲一樣,很大程度上誤導著那些沒有真正到過內蒙的人,讓他們以為這些就是蒙古人的生活。蒙古人的生活,樸實、自由、辛勞、快樂,簡單而充滿智慧。蒙古人的世界并不是如你想象般那泛泛的“草原、藍天、駿馬、羊群、敖包、哈達、套馬桿”,那里還有大部分內蒙以外的人所不知的高山、森林、湖泊、沙漠、駝隊、白毛風。而如今,草原生態(tài)在發(fā)展中悄然變化,牧民的生活在改變,蒙古人的音樂也在發(fā)展,真正的蒙古音樂無論歌聲還是琴聲里最多的還是情——對親人朋友的思念、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對愛情的憧憬,對英雄的贊揚、對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望、對生態(tài)的擔憂。一直以來,有一批蒙古音樂人在自己的領域里做著真正屬于蒙古人的音樂,蒙根就是其中一位。他們年輕但不浮躁,傳統但不固步自封,他們懂得吸納、融合、發(fā)展,他們就像藝術殿堂里那一扇扇門窗,向世界展示著真實而多元的蒙古文化藝術。
日期:2012-9-12